职业教育开启大变革(之三)“我的实训设备是真飞机”
“我的实训设备是可以飞的真飞机!”在浙江金华职业技术大学航空维修培训中心整机及部件维修实训车间,机电设备维修专业的同学正在上《专业导论》课程,眼前是一架波音747飞机,不少同学将上课照片上传至朋友圈。
金华职业技术大学创办于1994年,是教育部批设的首批高职院校之一,目前共建有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1000余个。
走进学校的智能化精密制造产教园,各类专业实验室、培训中心内,器械装置琳琅满目。B737-400、米-II、PA28、R44飞机、波音737NG、罗宾逊R44飞机……30多台套各种型号的飞机、发动机停放在草坪和专门建设的机库内。
“我们与今飞集团共同成立了校企实体化公司,搭建实体化产教综合体。”金华职业技术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副院长章跃洪说,近年来,学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教学项目从模拟生产向真实生产跃迁,教学场所在“教学车间、仿真车间、生产车间”之间按需轮换,加深学生真实生产和岗位的职业体验,迅速形成岗位操作技能和工程应用能力。
除了实训基地,教材紧跟技术创新和企业需求,也是金华职业技术大学人才培养的一大法宝。
翻开该校数字化211班级《机械零件数控自动编程与加工》实训教材,一个个产品鲜活呈现在课本上。“我们的教材都是以企业真实产品为教学内容编写的,并且会随着企业的生产任务变化定期更新教材内容。”数字化211班级学生陈施怡说。
职校学生在上CCAR-147维修考证实训课
在课程开发上,学校针对不同专业特征,探索契合人才培养规律的模式。
比如,医护类专业通过建设校内基地临床化的“仿真医院”和校外基地教学化的“临床学院”,建立“院中院”医教协同平台,基于临床岗位工作过程开发系列项目化微课程,以临床典型案例为载体开发“嵌入式”系列主题小课。专业技术课程嵌入“综合任务小课”、临床实习课程植入“专科研习小课”等多类型“课中课”,实现教学与临床情境一体、资源互补和任务衔接。
“在突发事故救援中,医务人员必须排除干扰,冷静判断,按照患者受伤的轻重程度分级施救。”金华职业技术大学医学院-临床护理学院护理2116班学生钱越芸说,在急危重症救护实训课上,急救专业知识马上运用到了“车祸患者抢救”的情境主题小课中,“一部分同学扮演受伤者,一部分同学扮演救护人员,还有一部分负责场外观察点评。喊得越响的人,未必伤得最重”。
学校还不断强化“课程适应性”理念,强化产业新技术和企业新岗位对教材内容的充分融入,强化新技术应用场景在教学生态中的全面呈现,强化行业企业在教材内容开发中的主体作用。如通过构建以产品质量为核心的“智造指数”评价体系,形成“训产结合”教学模式;构建“项目串接,学研互动”课程体系;打造“生产导向,即产即学”园区课程。
“我们立足新经济、新技术、新业态、新职业的发展需求,适应产业数字化、智能化、高端化的发展趋势,强化技术技能融合交叉,推动专业的现代化改革。”金华职业技术大学校长梁克东说,学校正努力打造“学校+企业、车间+教室、教师+师傅、学生+技术员”的人才培养新生态,形成“技术发展-产教融合-课程改革-人才培养”的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课程改革,要让学生有“学头”
王振洪
职业教育改革,改到实处是课程。
职业教育作为与经济产业结合最紧密的教育类型,为社会发展输送了大批技术技能型人才。同时也应看到,目前不少职业院校课程应用性不强,部分职业教育课程与就业岗位所需要的职业能力关联不紧密。
具体表现在,校企双元合作开发课程停留在形式上,课程内容没有及时融入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产教对接的课程体系没有真正建立,与之配套的教学资源形式单一、内容匮乏、更新缓慢,导致学生技术能力与岗位需求不一致。
课程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适应新质生产力要求的有力抓手。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必须要让学生有“学头”。与普通教育不同,职业教育的特征是其职业性和实践性,这也决定了职业教育课程的基本属性和建设方向。
为此,职业院校应紧密对接技术融合化发展、对接企业生产化现场,打造技术前沿课程、技术交叉课程、产科教高阶课程、专业方向课程等,采取真实项目、真岗真做的教学形式,将产业链中的技术资源要素有机融入教学全过程,建立一整套以教促产、以产助学、产学互动、学研结合的教学体系和育训模式,切实提升课程与新兴技术、新型岗位的匹配度。
金华职业技术大学从教育链与产业链、人才链与创新链的深度对接出发,以产教融合体制机制为突破口,以新技术课程改革为核心,以开放型生产实践中心建设为着力点,整体性推进人才培养改革,重塑“即产即学、即研即练”教学形态,形成产教协同人才培养体系,具有推广和启发意义。(作者系浙江省现代职业教育研究中心首席专家、金华职业技术大学党委书记)